作為中亞地區首個現代化輕軌項目,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原阿斯塔納)輕軌的建設不僅承載著城市交通升級的使命,更被視為中亞地緣經濟格局演變的重要注腳。這一項目從規劃到實施的十余年歷程,折射出中亞國家基礎設施現代化的迫切需求,也見證了中國技術標準與中亞發展戰略的深度對接。
努爾蘇丹作為哈薩克斯坦的政治中心,其人口從建都初期的30萬激增至2023年的130萬。城市擴張帶來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傳統公交系統運力不足、軌道交通空白,迫使當局尋求突破性解決方案。2011年提出的輕軌規劃,目標直指構建"15分鐘都市圈",通過全長21.4公里的高架線路串聯機場、政府區及主要居民區,預計每日可輸送25萬人次。
該項目的中斷與重啟極具戲劇性,2013年由韓國公司啟動建設,卻因技術標準爭議與資金鏈斷裂擱淺;2019年在中國企業接手下重生,成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標志性工程。這種更迭背后,折射出中亞國家在技術路線選擇上的戰略考量——既要追求現代化,又需確保技術體系的兼容性與可持續性。
中國中鐵的介入為項目注入新動能,技術層面,項目團隊創造性采用"中國標準+"模式:軌道系統全面執行GB/T系列國家標準,信號控制系統兼容歐洲ETCS二級標準,車體設計則依據哈薩克斯坦嚴寒氣候定制耐寒鋼材。這種技術融合策略既保證了中國裝備的整裝輸出,又實現了與區域既有系統的無縫銜接。
投融資模式的創新更具示范意義。項目采用"EPC+F+I"(工程總承包+融資+投資)混合模式,中方企業持股49%,哈方機構持股51%。這種股權結構既緩解了哈方財政壓力,又通過利益綁定確保項目可持續運營。據估算,中國技術使建設成本降低約18%,工期壓縮近1/3。
輕軌項目產生的輻射效應遠超交通范疇,建設期間培養的2000余名哈方技術人員,正在成為中亞軌道交通人才儲備的重要力量。項目采用的智能調度系統、新能源車輛等技術模塊,為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等城市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在區域經濟層面,項目推動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規則對接。輕軌采用的鋼軌、接觸網等材料,60%來自新疆和甘肅的配套企業,形成橫跨中哈的產業鏈條。這種深度融合促使歐亞開發銀行于2022年將"中國標準"納入中亞基建優選目錄。
項目推進中暴露的挑戰具有典型性。文化差異導致的施工標準認知偏差,曾引發哈方對混凝土養護周期的質疑;極端氣候下(冬季-40℃)的軌道熱脹冷縮控制,迫使中方研發新型復合材料扣件。這些技術磨合經驗,為后續中亞項目提供了寶貴參考。
隨著2024年試運行臨近,項目的戰略價值加速顯現。據哈國交通部預測,輕軌系統將使城市交通碳排放降低22%,土地利用率提升15%。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其成功運營可能推動中亞五國建立統一的軌道交通技術規范,為區域一體化注入新動能。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阿斯塔納輕軌猶如鑲嵌在歐亞大陸腹地的明珠,既照亮了中亞城市現代化路徑,也昭示著"一帶一路"合作正在向技術共生、規則共建的深水區邁進。當輕軌列車最終穿行在努爾蘇丹的天際線,其承載的不僅是乘客,更是整個區域對互聯互通新時代的期待。
項目概況:
阿斯塔納市新交通系統輕軌一期(機場至新火車站路段)工程。經初步估算,本工程施工人員高峰期達3000人。為滿足項目施工需求,需建立一個能容納3000人辦公、生活的臨時營地。阿斯塔納市冬季寒冷、漫長,少雪,積雪期長達130~140天,最冷的冬季絕對氣溫曾達-52℃。
針對上述惡劣的嚴冬氣候條件,按照客戶對營地營房密封保溫、屋面雪壓荷載和結構計算以及交貨周期、營地報批的嚴格要求,為此項目設計推薦了ZA型房屋產品,投標營地總面積為18041平米,房屋總棟數60棟,房屋維護材料均為150mm巖棉彩鋼復合板,窗戶為中空三層玻璃平開窗。
我們派出了優秀經驗豐富的4名指導人員,在客戶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一起在嚴冬中的拼搏和努力,讓營地工程項目完美收官,向客戶交上滿意的答卷。
通過此次項目順利交付,以及與北京城建集團合作的馬爾代夫維拉納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部的營地建設,我們最終獲得北京城建集團2018年度頒發的“國際業務優秀合作伙伴”稱號。
2019年誠棟營地陸續與北京城建合作了援建巴基斯瓜達爾新國際機場項目和援剛果(金)金沙薩中部非洲國家文化藝術中心項目。
到目前為止,誠棟的集裝箱房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全球100多個國家,2000多個工程營地建設項目。 我們在生產和銷售各種類型的模塊房屋、集成房屋和別墅房屋,在保溫、防火防漏、抗風抗震和可循環利用等多個方面都有良好性能!
掃碼關注